《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文/ 刘伟

(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这是一对奇人。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并且还独富创见地说,那“两口子合起来才算得上是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和桑乔,他们也是一个人的不同侧面的显现;甚至,这俩人在社会学、政治等领域中,都有着喻象层面上的深切涵义。塞万提斯的伟大,就在于他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乔滑稽可笑的形象中渗入了许多深刻的寓意。当某一种特定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后,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一形象就会逐渐演化成一种象征符号,年代越久远,象征符号所蕴藏的涵义就会越突出;再经过后人眼光的审视,会添加出更多的时代所赋予的后缀意义。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杰作,不光是因为它本身寓意丰富,还因为它是一个容器,能容纳更多后人的阐释。《哈姆雷特》、《浮士德》、《变形记》如此,《堂吉诃德》更是如此。因而,面对这样一部有着巨大阐释空间和启示意义的作品,会忍不住地要去一再关注它。

(三)《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然而,他们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元素。将这两人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点。诸如,他们命运都具有悲剧性;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又都是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以及孤独、不被人理解等。宛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他们对一切事物彻底蔑视/仿佛已遭受不幸的极点/他们是生者中的异类/思想从另一世界降临”。

也许,将这两人身上的一些优点挑出来重新组合,或可发现新的理想原型。诸如,既富有思想,又勇于行动;能将智慧和勇敢结合于一身等。



《红楼梦》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英文评论选
☆ 连接中外文学作品欣赏和评论 ☆

~  当古典成为时尚  ~

版权所有 © 2002-2012 Artsd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