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当代文学精神没有迷失

裙裾飘飘 文

一、什么是文学精神?

评论家何向阳认为,文学不仅提供阅读,还包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文学精神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心灵内涵。她认为生命受到冲击的个体体验最接近文学的精神。评论家李建军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文学要以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的传统文学精神为尺度,强调精神熏陶和升华的作用,伟大的文学均为弱者、苦难者而作。

有人说文学就是讲故事,其实,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宗教的、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的等等方面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重视文学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美和道德完善,净化人的灵魂,这才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至于娱乐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等,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提倡。

虽然当代创作中存在着心灵冷漠、精神贫乏脱离了最广泛普通的社会基本层面的现象,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如我在上篇提到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拯救RU房》等等。最近,看到一本《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也深受感动,作者张钧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1997年,他获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个人化写作。为搞好这个项目,张钧做了大量工作,阅读了许多相关作品及大量理论文章,做了几十万字的访谈提纲,专程采访了全国各地近30位新生代作家,并整理完成了50万字的访谈录,20万字的论文,历时三年,直至积劳病发,终于带着未竟文学事业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还有王小波,也是为文学殉道的当代文学作家。更有后起之秀余华、李洱等,我认为他们的成就并不比五四时候的作家更差。

二、什么是纯文学?

有人说,纯文学应该是纯洁高雅的文学,那么什么是纯洁高雅的文学呢?我们经常说,文学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就是生命的形式,那么,我认为,纯文学应该是一刻也离不开世俗,离不开肉体的欲望,否则创造就失去了源泉。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抵达人性之根的关怀,也许一般的读者看不到这种关怀,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种在内心深深地卷入世俗纠葛,迷恋世俗的个体。他同普通人之间惟一的区别只在于他在卷入、迷恋世俗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带来折磨,带来内耗,而作品,就在其间诞生。这样的作品,带给人类的是认识自我的可能性。我们平时所鼓吹的“世俗关怀”同纯文学里头隐藏的世俗关怀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是浅层次的,一个是深层次的而已(当然那种出于意识形态的歪曲论调除外)。 

而有人在反驳我的文章中一再举例说明她的同学朋友为金钱而写作的例子。我要说,一千字5元钱不代表那就是纯文学;一千字一百元也不代表那就不是纯文学了。还有同学说,中国最有影响的《诗刊》也面临倒闭的危险。我要问的是,《诗刊》走到这一步,是自身的原因多一些呢?还是归咎于纯文学的丧失? 一味的追求技巧一味的追求华丽的辞藻,极大地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如何还能产生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膀上痛哭”这样脍炙人口的诗词?

三、中国的当代文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划分?

中国文学分为远古文学、先秦文学、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应该是从解放那年开始算起,即从1949年至今的文学都算是当代文学。短短50余年的时间,中国文坛出现了众多的好作品。从《青春万岁》、《林海雪原》、《红岩》一直到《来来往往》、《美食家》、《人到中年》到新生代的《青铜时代》、《白银时代》、《花腔》、《沧浪之水》、《谁比谁更美丽》……

但是为什么会给人感觉当代没有文学的现象呢?那是因为现在文学界鱼龙混杂。现在出版成本大大降低了,以前成本太高,所以只有好的,给人的印象是成就很高。其实现在就绝对数量说,好的作品比以前多多了。当代,我说的是80后期90年代以来,文学成就比五四以来的成就高,起码不比他们差。

四、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

当代文学不可否认地存在肤浅的美女作家文学,快餐式的网络文学,仲永式的少年作家文学,也有人以“玩文学”为时尚,因为许多作家觉得,目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相当尖锐,因而不敢触及。比如官僚主义、社会腐败、生存环境、弱势群体等等,问题不少,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是觉得不好写。写得深也不是,浅也不是,吃力不讨好。不如回避矛盾,去写些“小小悲欢”、“杯水风波”,这样既不吃力又“讨好”(稿费来得快、来得顺当)。于是,文艺领域特别是电视就出现了许多“把玩”杯水风波的闹剧,“滥情风”充斥荧屏。

但是,我们也要可喜地看到,近年来,有些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批判官僚腐败,同时又写出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的人民的力量,他们的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学不应重蹈“无冲突论”的覆辙,故意回避社会矛盾。我们的作家应该像恩格斯期望的那样,在现实面前显示出“艺术家的勇气”。

五、当代文坛存在的鱼龙混杂的现象,如何去辨析?

由于当代文坛鱼龙混杂,所以找优秀的小说要挑选,要鉴别,给人的印象是好东西少了。——其实绝对数量恰恰增加了。以前呢,出版成本低,见的都是过得去的,好的东西相对比较显眼。现在一年出几百本,好的就算几本。以前总共就几本。这样现在好小说在总量中的比例大大大大降低了,但绝对数量却增加了。你想想,以前的小说数得出来的有几本,再平均一下,也许几年才一本呢

现在优秀的小说,按照我的体会,比以前的好多了。无论是技巧还是旨趣。不能把部分不高明的作品作为当代文学的代表,即使是《全唐诗》,也有许多不忍卒读的东西。同时,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而目前比较受冷落的作品也不是就没有他的价值了。

陶渊明的作品被广泛承认,是宋以后的事;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在当时也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当时洛阳纸贵的作品,十几年、几十年后变得销声匿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作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当时轰动日后仍有生命力?

但是,时过境迁,就会如黄庭坚所说的“文章鉴藻随时去”,最时髦又常常最宜过时。拿当代来讲,刚刚粉碎“四人帮”时,出现一部话剧《于无声处》,我支持它,但我说它很快就会“于无声处”,因为太粗糙,不是艺术品。“风物长宜放眼量”,既适应时代需要又能长期流行的作品也有,像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上是否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此,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最能够检验出作品的好坏,检验出某部作品是否有精神有价值。但是如果一味的否认当代文学精神已经迷失,就有失偏颇了。

(附)中国当代文学精神没有迷失

裙裾飘飘 文

“中国当代文学精神的迷失”,看到这样的议论题,很有一吐为快的感觉。看到有人说:文学为清纯而高雅的;看到有人将卫慧和易术当作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说出对文坛的失望和不满;又看到有人说:“中国当代文学没有精神,全是垃圾。”

难道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真的没有了吗?难道当代文学真的只剩下垃圾了吗?就因为你们看到的浮躁的一面,看到那些个所谓的美女作家,神童作家的不堪表现,就让你们失去了对中国文学的信心?就引来了一片的骂声和失望声吗?但是,为什么我却看到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片曙光呢?

王小波的卓尔不群,透视社会的尖锐的黑色幽默;李洱的《花腔》能让你有惊艳之感;《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被称为不亚于世界任何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拯救NU房》,被称为当代第一部心理分析小说,所挖掘的人性善与恶,令人震惊!池莉的《来来往往》表达的当代人对婚外恋迷茫,不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吗?二月河的《康熙皇帝》等宫廷小说,以史鉴今,振聋发聩;《平凡的世界》感动了不仅仅是一代人;《白鹿原》所表达的思想的深邃,人物的生动,令人惊叹……难道他们不属于中国的当代文学吗?难道这些作品没有思想性吗?难道这些作品不代表中国的现状和文学的精神吗?

还有,文学一定是清纯而高雅的吗?不,文学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表述的是生活的丑或美,人性的善或恶,如果一味的清纯或高雅,很可能会脱离社会脱离生活,那样,离失去精神,真是不远了。

当代文学不属于那些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也不属于那些仲永似的小作家们,请别把他们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也请别因为这些人拙劣的表现而以一盖全,一叶障目了。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容易造成误导的!更别根本就没看几本书就对文学妄加评论,这也是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要说,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并没有迷失,只是被一些枯枝烂叶盖住了它的光彩。它的精神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欣赏,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和批判。建议你们去看看《中篇小说选刊》,去看看阎真的《沧浪之水》、北方的《谁比谁美丽》、还有需要郑重推荐的杨绛先生的新作《我们仨》……去认识认识真正有民族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却不浮躁不卖弄的却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们的作品吧,向他们致敬!


中 秋 随 想

爱情是什么
~  文章目录  ~
~  返回主页  ~
版权所有 © 2002-2012 Artsdome.com